鲜卑族到底去了哪里广东慕容村了解一下

北京专业治白癜风医院 https://yyk.39.net/hospital/89ac7_knowledges.html
?

本报记者 傅淞巍慕容后人查看慕容族谱。广东肇庆白土镇大旗村珍藏的慕容族谱。广东高要市白土镇幕村的慕容氏祖祠。慕容后人保存的南迁史料。上月中旬,“全国慕容族谱编纂会议”在朝阳市举行,来自国内十余省市的60多名慕容家族代表参会,他们就家族中的历史问题进行讨论,重点问题是慕容姓氏的三个起源,哪个更可靠?慕容后人现居何处?慕容氏改姓为“慕”“容”“穆”等,有史料印证吗?朝阳慕容村与慕容氏有何关联?慕容姓氏在东汉时期就存在“历史上,鲜卑慕容氏曾创建前燕、后燕、西燕、南燕、吐谷浑五个王国,由于朝阳是燕国国都,此次族谱编纂会议也就选在朝阳进行,会议将编撰出慕容氏总谱,深入挖掘慕容氏在各省各地的历史文化。”鲜卑慕容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慕晓亮对记者说。修谱先正源,关于慕容这一姓氏的起源,《十六国春秋·前燕录》中曾有记载。一种说法是,鲜卑首领莫护跋(年-?)喜爱戴名为“步摇”的头饰,其他部族的人就称莫护跋为步摇,“其后音讹”,步摇读成了慕容,再后来,慕容就成了这支鲜卑部族的姓氏。另一种说法是,莫护跋之孙慕容涉归“慕二仪(指天地)之德,继三光(指日、月、星辰)之容,遂以慕容为姓”。上述两种起源说成为主流。不过,朝阳市博物馆研究员、朝阳市三燕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周亚利表示,这两种说法可信度都不高,实际上,唐高宗第六子李贤在为《后汉书》做注时,就在注释中表示了怀疑。李贤直言不讳地表示:“余谓步摇之说诞。”“的确,用步摇来代替一个部族首领的名字,有戏说的成分,若这支鲜卑部族当了真,为此改了姓氏,那就太不严肃。何况莫护跋的后人慕容皝等浸润汉文化很深,不会任由这种玩笑开下去的。”周亚利说。对于“慕二仪之德,继三光之容”的说法,李贤在注释中说:“慕容氏既得中国,其臣子从而为之辞。”说的是当时慕容氏已经称雄,臣子遂以溢美之词来美化慕容这个姓氏。比较而言,周亚利认为,《资治通鉴》卷八十一《晋纪三》中的记载更值得采信:“汉桓帝时,鲜卑檀石槐分其地为中、东、西三部,中部大人曰柯最、阙居、慕容等,为大帅,是则慕容部之始也。”周亚利介绍,汉桓帝在位期间是公元年到年,正值东汉中期,距今多年。按史料记载,慕容部在鲜卑三大部中的中部,地域范围在从右北平郡以西至上谷郡以东,即今河北省东北部及辽宁西部,朝阳的凌源、建平、喀左一带属于右北平郡。到了公元年,莫护跋亦率部跟随司马懿征讨在辽东自立为王的公孙渊,获胜后莫护跋被封为率义王,定居今朝阳北票一带。“实际上这支部族早在汉桓帝时期就成为慕容部了,莫护跋的全名应该叫慕容莫护跋。”周亚利说。族谱中屡有为避乱而改姓记录慕晓亮告诉记者,据初步调查统计,慕容后人目前在全国都有分布,为15万人左右,其中80%的人有家谱、族谱。朝阳市文物管理办公室原主任、朝阳市三燕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孙国平说,除了慕容氏的吐谷浑部于西晋末迁至青海外,在东晋十六国时期,前燕的都城曾从龙城(今朝阳)迁至蓟城(今北京西南)、邺城(今河北临漳),后燕曾定都中山(今河北定州),西燕曾定都长安(今西安)、长子(今山西长子县),南燕定都广固城(今山东益都),慕容族人则随着政权的更迭向中原地区扩散。不过,如今慕容后人大多姓“慕”“容”“穆”“豆”“卢”。鲜卑慕容历史文化研究会理事慕明玺告诉记者,改姓是为避祸。东晋十六国时期各政权间的征伐十分残酷,像淝水之战后,前秦苻坚曾对长安城中的4万余户前燕慕容贵族“无少长、男女,皆杀之”;北魏拓跋珪攻克后燕都城中山后,“慕容氏在魏者百余家,谋逃去,魏主珪尽杀之”;东晋将领刘裕攻下南燕都城广固城后,“斩王公以下三千人,没入家口万余”“在王国被灭后,慕容家族的危险处境可见一斑,改姓、隐姓埋名是必要的逃生手段。”慕明玺说。在慕容后人提供的族谱中,屡有为避祸而改姓的记录。比如,元代刑部尚书慕完的族谱介绍,慕完是南北朝时名将慕容三藏之后,先祖为避乱,去“容”字,改复姓“慕容”为“慕”。清初进士慕天颜的族谱表明,在明末清初的战乱中,甘肃静宁的一支慕容氏,由姓“慕容”改姓“慕”。据目前调查,仅有湖南浏阳市和广东高要市各有一支慕容后人未改姓,仍姓“慕容”。广东高要这支族人住在该市的白土镇幕村,据该村的《慕容氏大宗族谱》记载,这支族人的始祖是慕容器,南宋理宗在位期间(年—年),因避“胡妃之乱”南迁。曾任幕村党支部书记的慕容瑞湖告诉记者:“当初村名用幕不用慕,是因处境不安全,出于保护族人的考虑,幕在广东话里读mò,与慕并不同音,这也是我们先祖的智慧所在吧。”年从陕西迁居沈阳的慕晓亮对记者说,陕西的慕容后人往上追溯,老家大多是陕西吴堡县的慕家塬村,慕容氏的一支在明朝洪武年间从河南滑县经山西大槐树迁入,听前人口传,朱元璋打下天下后追杀功臣,这支慕容族人被迫迁居于此。慕晓亮表示,慕家塬村不在八百里秦川上,而是在交通极为不便、远离水源、不适合农耕甚至不适合居住的山上,在此定居,确有逃避祸患的可能。朝阳已无慕容氏原住民慕晓亮坦承,隋唐时期的慕容氏族谱缺失,给当前编纂族谱工作带来不小的难度。那么,各地自宋元明清起始的慕容族谱,可信度如何?辽宁省考古学家冯永谦表示,可信度应该没有问题,古代修族谱需要一定的条件,比如家族里有读书人,且有心致力于此,而中国人讲究慎终追远,对家族的来源、姓氏问题极为看重,即便是口口相传也不易出错。慕明玺说,鲜卑慕容历史文化研究会也做了大量考证工作。其中,慕姓的出现,是在慕容姓之后,目前慕容氏的后人多姓慕;史料表明,北魏夺取了慕容氏曾统辖的领土后,投降北魏的慕容族人改姓豆卢氏,鲜卑语中“归顺”一词的音译即为豆卢,今天北方姓卢、姓豆人士,祖上或与慕容氏有关。安徽涡阳县高公镇的一张慕氏家谱,从明代记起,老大老二姓慕,老三老四则姓穆。慕明玺说,从中可以看出穆姓与慕容姓的渊源。此外,鲜卑慕容历史文化研究会多次赴慕容后人居住地考察。慕明玺说,全国有据可查的各类“慕容村”多达百余个。慕晓亮、慕明玺等考察吐谷浑的旧地得知,当年的王族姓慕容,到唐朝后改姓为慕,与当今甘肃的慕氏有亲缘关系;而吐谷浑部族的其他成员,后来已与周边其他民族融合成当地的土族,主要居住在今青海民和、大通两县。除了演变成土族的那支外,目前已查找到的慕容后人已与汉族融合,在习性上与汉族无异,填表时“民族”一栏填写的是“汉族”。唯有广东白土镇幕村的一些慕容后人,身材高大,高鼻深目,被人称作“保留了鲜卑人特征”。那么,在当年慕容氏的兴盛之地朝阳,在辽宁,还有慕容氏的原住民吗?孙国平表示,当年的慕容氏或逃亡,或改姓,已找不到原住民,如今辽宁境内的慕容后人大多是清代闯关东移民过来的,且分布零散,较集中的聚居地在庄河、瓦房店,有大约人,在朝阳县二十家子镇、南双庙乡大致有人,他们都姓慕,来自山东。朝阳慕容村曾是后燕国的“龙腾苑”孙国平介绍说,近年来国内有两个村改名为慕容村,一个是山西省长子县石哲乡墓穴村,该村是西燕皇帝慕容永陵墓所在地,村名由此而来,但村民们近些年认为村名不好听,遂改名慕容村;再就是朝阳市双塔区木匠营子村,今年8月正式改名为慕容村。“木匠营子村是清朝乾隆年间一批山东人迁来所建,因木匠最先到达村里而得村名,村民中并无慕容后人,但考古发现,该村与后燕的历史有很深的联系,改名慕容村有充分依据。”孙国平说。年,木匠营子村村民在打井时,挖出一些陶器和金器。当时是朝阳县文化馆考古员的孙国平赶赴现场,发现出土文物与慕容氏关系甚大。随即,村内的一座古时大型土台引起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ys/21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