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滴滴暂停深夜叫车服务的第一天,《滴滴消失的第一夜》刷屏,大量媒体转发:在滴滴停业整顿的第一天晚上,北京、成都各大城市各种黑车重现街头,坐地起价,比原本的价钱贵3-5倍,“打车难”时隔多年再现江湖。一时间三里屯的三蹦子价格甚至高过出租车,而在其他城市摩的生意也一时间热闹起来。于是乎,有多少人又念起滴滴的好,也包括曾经大骂滴滴的那些,有多少人那晚最想念的不是妻儿、父母,而是往常随叫随到的滴滴车。各种媒体把一堆大道理翻来覆去的说,最后不忘来句总结——希望早日完成整改,既注重安全,又满足人民群众的出行需求。其实,如果没有主管部门的强制性命令,滴滴的这个做法其实有些蔫儿坏,说严重点也可以说是明目张胆的坏。滴滴最被人诟病的业务模块是啥?不是出租车,不是专车,不是快车,而是门槛低、验证差、难追溯、强社交的顺风车。同样服务最差、老出事的还是顺风车,坏事就坏在它身上。本来按照常理来说,应该直接下线顺风车,排查快车,正常运维出租车和专车,既彰显态度,又保障用户需求。结果滴滴来了个一刀切。老子晚上就是不干了,不管什么车,想打滴滴?玩去!让你们感受下没有滴滴的城市,看你们作何感想。这个做法乍看起来像整改,貌似很有诚意。OK,你说我某个业务模块有问题,为表决心,我们把所有业务都停了。你看我诚意大不大,所有业务停了我损失超大的好不好,你们还有什么理由埋汰我?控诉我?至于会不会引发什么不满情绪,那我顾不了了,这又不能怪我。服从上级安排整改嘛,对吧。举个例子:孩子的试卷发下来,明明只要修改一下做错的题目,可他非嚷嚷着要重做。牺牲了自己的时间,也逼着老师从头批改。没准有人还会说,这老师真残忍,小小孩子错了几道就要重做。明明出租车、专车很正常,我偏偏也要将它们下线。“安全第一”,那些埋怨,我乐见其成。大家要配合监管,你可以不那么晚回家啊。监管部门又没提出让滴滴所有产品都下线,摆明了是滴滴自己的手段。一个近乎垄断的、已经开始形成消费习惯的模式,在打算拔掉之前,一定要想好替代方案,否则就会面临背锅的窘境。按理说有个特别牛的做法:既然滴滴说晚上不干了,那出租公司可以推出APP,例如“XX出行”,请广大乘客下载。然而什么动静都没有。有的城市好歹表了个态要“加大运力”保障出行,虽然现实看来并没有什么用,但有的城市连态都没表。司机在路口吆喝:今天没滴滴,也没出租,只有我大黑车,还不抓紧上车?4公里,爱走不走。乘客要么下载其它网约车APP,(然而要不价钱高要不没车)要么回顾一下昔日龙争虎斗的时光——这显然不是“安全整改”应有的结局。怎样让滴滴的坏无效,或者怎样让一刀切的整改命令不被抱怨?也特别简单:就是保障乘客依然能安全高效出行。出门能打到车,价格要合理。例如,各大出租车公司抓紧自建移动端叫车体系,通过补贴杠杆鼓励司机往重点地区接单,GPS定位系统向司乘人员开放,通过乘客评价对司机实行考核等等。滴滴不干,我来干。把这些细枝末节的事情都给做掉,比什么表态都管用。但如果出租车公司们不争气,司机走投无路,乘客无路可走,公众同情起滴滴来,那就没什么好说的了。滴滴每一天都在树立自己的品牌认知,也在补充着未来谈判的筹码。市场是很现实的:不争气的人,根本赢不了博弈。说到这,突然想到,滴滴在某种意义上说,更像是以前的漕帮和盐帮,将一个个松散个体统一起来,然后成组织的行动。一方面的确更有规矩了,方便了大家,但另一方面这个团体只是相对统一,其本质仍旧是一个个野蛮生长的非法运营个体。说了这么多,我觉得滴滴这个事情的首要问题其实应该是按区域按人数比例建立起和司机联系沟通的制度。为什么这么说?第一,无职业或职业不稳定的人比有职业的人更具有反社会性格,不管出租司机是否也会杀人,但没有稳定归属单位的司机一定比有固定单位的司机更有随意伤害可能,这其实不是滴滴的问题,是人类自身性质决定的,只不过,滴滴正好提供了这个平台第二,为什么有固定单位的司机伤害可能比较低?因为尽管都有个人性格,但人还是有社会性的,在固定环境下和固定人员交流,总会释放些压力或负面情绪,周围的人也或多或少有机会了解当事人的背景、状态、情绪等,多少会缓解和预防,可是滴滴平台上的无归属司机则没有这种条件,这个就需要滴滴承担起定期定点和司机沟通交流的责任。第三,滴滴不是租借平台给司机,而是从每笔业务中抽钱,所以滴滴在法律责任上不是第三方,而是和司机绑在一起的共同乙方,这样一来,滴滴承担起乙方之间沟通交流的责任是必然的,合理的。02:38Web: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ys/7554.html